销售咨询:查总 13906113700 0519-88670333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走进干燥企业聚集地常州市郑陆镇

信息来源: | 发布日期: 2012-11-05 00:00:00 | 浏览量:1165236

摘要:

常州市北部一路向东20余千米,有一个叫做郑陆的小镇。金秋十月,金黄色的稻浪摇曳出江南水乡的富庶,两三层高的浅色小楼成片分布在稻田之间,错落有致。这个方圆不足100平方千米的小镇何以集聚了全国2/3的干燥设备制造企业?众多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否感受到抱团发展的动力?这个被称为“干燥之乡”的地方孕育着怎样的理想,又面临着怎样的现实?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详细了解这个干燥企业聚集地的发展与变迁。

  查家村是郑陆镇干燥设备制造企业分布集中的村落。一走进这个村庄,高高低低的干燥企业广告牌随处可见。图为村口的广告牌。 

  常州市北部一路向东20余千米,有一个叫做郑陆的小镇。金秋十月,金黄色的稻浪摇曳出江南水乡的富庶,两三层高的浅色小楼成片分布在稻田之间,错落有致。
  如果不是抢眼的广告牌扎堆出现,初来这里的人一定不会想到,就在这青山绿水、广阔稻田环抱之所,有400多家干燥设备企业聚集于此,而全国干燥设备制造企业总计也不过600多家。
  这个方圆不足100平方千米的小镇何以集聚了全国2/3的干燥设备制造企业?众多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否感受到抱团发展的动力?这个被称为“干燥之乡”的地方孕育着怎样的理想,又面临着怎样的现实?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详细了解这个干燥企业聚集地的发展与变迁。 
  一个村办小厂的衍变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做了40多年的干燥设备。”花甲之年的范炳喜身材颀长,回忆起当年担任常州市武进干燥设备厂厂长的情景,目光中依然闪动着自豪。
  武进干燥设备厂诞生于“苏南模式”兴起的年代,是一家规模不算太大的村办企业。然而,作为全国第一家干燥设备专业制造企业,武进厂在国内干燥界无人不晓。“武进厂可以算是我国干燥技术的发源地,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为过。”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干燥技术专业组顾问、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登瀛告诉记者。
  上世纪70年代,位于苏南地区的焦溪镇(后并入郑陆镇)人口稠密、耕地有限,较强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充足的剩余劳动力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武进厂就是这样一家由焦溪镇查家村委集体自筹资金,集中资本和劳动力而办起来的乡镇企业。当年,简陋的厂房里,上世纪60年代从上海下放到此的技术工人师傅成为了该厂的重要技术支撑。“当时干燥设备是化工、药品、食品等行业生产加工迫切需要的设备,全国又没有这样一家专门的生产企业,所以武进厂就抓住了这个机遇。”范炳喜说。
  1979年进入该厂的范炳喜,对创业初期的艰难仍历历在目。“那时候根本没有成型的技术资料,都是我们自己一点点研究出来的,读了很多相关的技术书籍,去各地拜师傅。”他回忆道,“我们做的第一台设备是空气换热器,是我组织设计研发的,后来又研发生产出国内第一台蒸汽加热热风循环烘箱,热效率从3.7%提高到35%,还获得了节能奖。”据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武进厂作为国家干燥设备的定点企业,常常订单多的忙不过来,产值规模连年翻番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日益活跃在国民经济的广阔舞台。而随着干燥技术的不断成熟,武进厂日益壮大,该厂许多销售人员或者技术人员开始选择另立门户,自己创办干燥设备制造厂。这也正是如今郑陆镇干燥企业遍地开花的重要原因。
  “干燥设备制造的技术壁垒并不是特别高,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掌握了技术和原材料,有时联合亲戚朋友,再招来工人,就可以成立一家企业开始生产。另外,干燥设备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化工、医药、食品等,很多企业都要用到。所以,看好这个产品的前景,很多人都开始做。”常州一步干燥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查国才告诉记者。成立于1995年的一步干燥已经是国内干燥设备制造的知名企业,中国干燥设备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而在此之前,查国才也是武进厂的领导成员之一。
  与查国才一样,范炳喜如今也有了自己的企业——江苏范群干燥设备有限公司。走在郑陆镇查家村,干燥设备企业可谓三步一个、五步一家,其中大部分企业的^都与当年的武进厂的人马有着多多少少的关联。
  “应该说,当年的武进厂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成为后来郑陆镇干燥产业发达的渊源。与此同时,由于我们这里非公有制经济起步较早,拥有比较明显的人员积累和资金积累优势。有了一个带头的企业,就可以慢慢生发开来,形成一个有集聚规模的产业,也形成了干燥企业扎堆的特有产业现象。”郑陆镇镇长杨康成向记者总结道。
  据杨康成介绍,干燥设备制造已经成为郑陆镇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全镇400多家干燥企业去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占该镇工业销售收入的11%;郑陆镇的干燥设备产品也占据了全国市场40%左右的份额。 
 

  一个低端作战的困局 
  依靠民间资本力量发展起来的郑陆镇干燥企业,从一诞生开始,就具备着体制的灵活性与市场的适应性,但同时也有着自身成长的局限与弊端。
  “干燥设备的制造过程本身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跟常规的通用机械制造没有大的区别,高精尖的难点在于干燥工艺和技术。”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干燥设备分会理事长史勇春说。
  记者了解到,虽然干燥设备的产品大类不多,但是,干燥设备属于非标设备,设备的设计、研发和生产都与干燥对象的物料性质和工艺紧密相关。“干燥煤、干燥一些精细化学品和干燥粮食所需要的工艺参数完全不同,物料本身的特性也不一样。对于不同的对象,应该拿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应该是依靠某一个单机设备所能解决的。”史勇春说。
  然而,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常州市的不少中小型干燥设备企业尚没有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仍然停留在设备制造层面。
  “我们这里几百家企业,有不少企业规模都非常小。两三个人起家,手里拿到一张图纸,照着样子生产就可以了。好一点的征一片地盖间厂房,差一点的连厂房都是租的,注册一个公司,靠关系拉来一笔业务,招几个工人搭个班子就是一个企业。”常州本地一家干燥企业老总这样告诉记者。
  “这是以制造业本身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去研究干燥工艺本身。这样的企业生产出来的设备还是标准设备,不能变通,或者只能根据干燥对象的变化做一些简单的调整,其实这样就悖离了干燥的概念,让物料去适应设备。”史勇春告诉记者,“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企业不能做大的原因,它们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只能在中低端的产品领域徘徊,跳出这个圈子,他们没有解决能力就不能生存了。”
  记者了解到,郑陆镇的400多家干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3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其中,每年都会有小的干燥公司倒闭,每年也都会有新的公司注册。
  “干燥设备应用很广,总有一些对干燥效果要求不高的客户,所以这样的小企业也总能找到市场。而只要能挣到钱,也就达到了一些企业生存的目的。”查国才告诉记者。
  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低端设备制造企业大量存在,却为郑陆镇干燥产业发展带来恶性竞争、扼杀创新积极性等问题。
  “你叫价10万,我叫价8万,这样竞争下去,有的小企业可以不要质量不要信誉,但大企业却要考虑品牌、质量等因素,价格成本比较高。”查国才说。
  此外,常州市不少干燥企业以仿制为主。“大家都在相互模仿。研究出一个新东西,很快就被人学走了,申请^也没有用。而且设备也不是成批生产的,这家仿制一台,那家仿制一台,这么多家,哪里能一家一家去打官司?所以这确实很不利于鼓励大家的创新积极性。”范炳喜坦言。
  与此同时,作为私营企业,这里的干燥公司有着显著的家族式管理特征。“有的企业老公是董事长,弟弟是总经理,老婆管财务,一家人都在一个公司里。这样的管理方式比较粗放,不利于先进人才的引进,也就不利于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杨康成对记者说。
  “常州的大部分干燥设备生产企业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生产阶段,这个状况已经维持了十几年,但是现在化工等用户行业需要更加高端的、节能的技术设备,这也是干燥设备必然的发展趋势。如果这里的干燥产业一直持续这样的状态,那是很危险的。”刘登瀛认为。 

  一条产业突围的出路 
  近几个月来,常州一步干燥设备公司董事长查国才一直在为筹备明年的第十四届全国干燥会议忙碌着。他告诉记者,郑陆镇以及武进区的领导对此次会议的召开很重视,希望通过会议的举办,提升常州干燥企业的影响力,并借助^的力量,为常州干燥行业的转型发展明确方向。
  此外,另一件事也摆在查国才工作日程的重要位置,就是作为常州市干燥设备行业骨干企业的领导者,与相关部门和企业代表,共同商定成立常州市干燥行业协会的相关事宜。10月20日,郑陆镇镇长杨康成将该镇规模较大的20余家干燥企业的老总召集到一起,就协会的成立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讨。
  “我们已经意识到郑陆镇的干燥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技术含量不高、人员流动性大、恶性竞争等。我们缺乏一个行业平台,对干燥协会进行监管和引导。”杨康成对记者说。
  对此,杨康成表示,镇政府正在制定相关措施来治理行业的乱象,除了联合质监、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组建常州市干燥行业协会外,通过制定企业行为规范、加强行业自律、鼓励合作等方式来促进行业发展,也是一个重点措施。协会还将鼓励形成战略联盟,促使企业优势互补,共同面对配套产品供应商和客户,抱团发展。
  查国才告诉记者,协会也可以通过制度规范企业行业,禁止恶性压价、相互挖人,违反规定的企业将设立黑名单。
  有业内^向记者表示,成立协会可以帮助当地规范市场,鼓励合作发展,但协会力量仍然相对松散,要想真正实现常州市干燥行业转型发展,还应该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扶持骨干企业发挥^作用,促进常州干燥行业集群化发展。
  “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规模效益,常州作为全国较大的干燥企业聚集区,已经初步具备区域聚集效应,但还不明显,如何充分发挥聚集效应是一个重要课题,比如,在大企业的带动下,在产品加工和配件供应方面可以形成共享的社会资源。”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干燥设备分会秘书长柴本银表示。
  对此,查国才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常州的干燥行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有重点的龙头企业,同时要有适当的产业链分工,各自做专、做精、做强,而不是大家都做重复的东西、同质化发展。
  “常州的干燥企业数量众多,这里的干燥行业是全国干燥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刘登瀛表示,“要想走出低端竞争的局面,就必须通过技术研发,向高效、节能、环保等高端方向发展。但是,企业只有有了一定的规模,形成规模效益,才会用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去考虑这样的问题,而不是一些小企业‘投一笔赚一笔’的思路。所以应该扶持骨干企业,骨干企业做大以后,再通过联合兼并的方式实现产业的整合。这需要一个过程。” 

相关文章
©2020:江苏k8凯发干燥科技有限公司 官网(原常州k8凯发干燥) 苏ICP备05005940号 版权声明
技术支持:江苏东网科技 [网站管理]
Top